文化是一个民族、一个区域的底蕴!作为湘中明珠的娄底,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,沉淀下了丰厚的文化基础。作为娄底人,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?
梅山武术
级别: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我市的新化、冷水江、涟源等区域,古为梅山腹地,山高林深,“旧不与中国通”。在漫长的与野兽搏斗和对抗外族入侵的岁月中,梅山先民逐渐形成了实战性强的军事格杀型梅山武术。

▲梅山武术国家级传承人晏西征
北宋熙宁五年(公元1072年),开辟梅山,置新化县。梅山武术在保留实用性的军事格杀型武术基础上,生发出具有观赏性的民间艺术型武术技艺,并于宋末元初,以黑虎教为旗号,正式创建梅山武术流派,梅山抗元将领张虎为创始人,曾有“杨家五虎将”“两罗”等武林高手。至清代,拳师伍再先在前人基础上创立“高”“中”“矮”桩,为梅山武术的中兴之祖。一批以伍家禄、伍再先、杨三恒、刘楚保、刘春山、刘春化等为代表的拳师遍布大江南北。新化民间亦尚武成风,劳作之余,村村教打,人人会打,武举人、武秀才不计其数,古有“四川峨眉山的法,湖南王爷山的打”之称。1992年,当时的国家体委授予新化县“全国武术之乡”称号。

▲梅山武术对练
梅山武术有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独特风格,在形式上保留着古老的传统,功法独特,套路繁多、短小精悍;手法勇猛刚烈,灵活多变,攻守自如,多拳法,少腿法,下盘扎实,步法稳健。梅山武术有其独特的器械,如:铁耙、铁尺、齐眉棍及日常生活用具条凳、方桌、长烟筒、雨伞等。

▲梅山武术之板凳拳
2008年,梅山武术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14年,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湖南省东方文武学院为其保护主体。
国家级传承人为晏西征,市级传承人为陈武。
双峰杖头木偶戏
级别: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杖头木偶是一种人偶同台演戏的民间绝活。双峰杖头木偶戏流传甚久,距今已有1100多年。杖头木偶又叫托棍木偶,木偶形体约60厘米,有3根操纵杆,头部为主杆,双手侧杆,表演者左手持主杆,右手持侧杆,通过木偶操纵表现剧情,表演人物。在语言、民俗、历史等学科有着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。

▲胡仲文手把手教徒弟操纵木偶
双峰仗头木偶戏剧目繁多,以弘扬中华民族忠、孝、仁、义、智、信等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,上至夏商、下至近代,历史故事、神话传说等无所不包。剧种以湘剧为主,间杂地方花鼓戏,还有歌舞、哑剧等形式。近年来,一些地方剧团尝试将黄梅戏、京剧等剧目进行移植改编,拓宽戏路,别具风格。演出时以京胡、二胡、月琴、笛子、唢呐伴奏,双峰俚话方言穿插其中,妙趣横生。

▲乡村夫妻木偶戏班
双峰杖头木偶戏是群众喜爱的一种传统文娱活动,习艺者曾经较多。解放初期,一些著名艺人集中到省、市组建专业木偶剧团,并在内容和技艺上进行改造和革新,而民间则几乎停止了活动。1980年,双峰县文化馆将散在农村的老艺人组织起来,恢复活动。至上世纪90年代初,全县有蛇形山镇的万乾村木偶剧团、南塘剧团、金溪剧团,洪山殿镇的双乔木偶剧团,沙塘乡沙田剧团等6个半职业性木偶剧团,每个剧团每年演出达300多场,足迹遍布双峰城乡以及湘乡、湘潭、涟源、邵东等地,很受群众欢迎。1996年,蛇形山镇木偶戏剧团被省文化厅评为“湖南省民间百佳剧团”。那段时期,是该县木偶戏发展的鼎盛时期。
上世纪末,随着文化娱乐活动的日渐丰富,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木偶戏慢慢淡出群众生活,习者寥寥,濒临失传,令人担忧。
2011年,双峰杖头木偶戏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2016年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市级传承人有胡仲文。
烙画
级别: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烙画又称烫画,起源于西汉、盛于东汉,后经战乱,一度失传。至清光绪年间,被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,后逐渐形成以河南、河北等地为代表的几大派系。烙画是以烙铁代笔,利用高温碳化原理,在竹木、丝绢、宣纸等材料上作画,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法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,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。

▲烙画家谢禹尧精心绘制烙画作品
娄星区谢禹尧是一名职业烙画家,其烙画作品题材广泛,山水、花鸟、人物、马牛、鱼虾,应有尽有,其风格亦工亦意,疑幻似真,既重在写实与表意之上,又游离于工与意之间。在烙绘当中,谢禹尧大胆地融合了中西绘画的技法,既能做到手法豪迈奔放,又能表现精微细致,使整个画面纵横捭阖,收放自如。特别是他利用铁笔温度高低的变化,将大自然复杂多变的虚与实、阴与暗表现得淋漓尽致,既显示出了中国画的线条流畅优美,又表现出了西洋画的明暗关系,层次分明,立体感强,业内人士称之为“烙画怪才”。


▲谢禹尧宣纸烙画作品
2011年,烙画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骨牌灯
级别: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涟源市桥头河舞是一种用花灯表演骨牌图案的民间舞蹈,又称骨牌花灯,在该地区已有500多年历史。花灯用竹子做成,内点煤油,后改为蜡烛。骨牌灯常于春节期间舞耍,演员们走村串户舞骨牌灯,用花灯展现天地人和、葫芦阵、四人抬宝、梅花点子等近20个骨牌图案,伴有龙狮、地花鼓、车灯、蚌壳、武术表演等,场面壮观,吉庆祥和,深受群众喜爱。

▲演员们走村串户舞骨牌灯
据载,明成化年间,尹姓先祖从江西迁入桥头河石狗村,骨牌灯舞随之流入该村。清乾隆年间,因当地骨牌赌博风盛,为戒赌,先人们将骨牌图案引入花灯,边唱禁赌的地花鼓边舞花灯,并规定受赌害至深者必须参与,从此一直传承下来。经过近300年的发展,骨牌灯舞由最初的戒赌为主慢慢发展为娱乐为主,逐渐形成了舞步古朴、队形多变、内涵丰富、参与面广的民间舞蹈,与民间音乐、工艺、蚌灯、龙狮、武术等组成独具特色的春节花灯民俗活动。
舞骨牌灯时,由牌灯带路,牌灯四面分别贴着“恭贺新禧”字,牌灯后面是八音锣鼓,接着是骨牌灯、龙狮、蚌灯、车灯。舞耍中,数十人在天牌、地牌、人牌等阵图中穿插奔走,边舞边唱,带有浓郁的民俗特色,具有较高的技巧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。
2007年,骨牌灯被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